首页
施氏委员会
会员黄页
施氏精英
施氏源流
施氏资讯
宗祠巡礼
施氏会刊
施氏家谱
人才招聘
联系我们
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
施氏委员会

地址:晋江市深沪镇首峰村
沿海大通道深林宫旁边景光楼
电话:0595—88286565
传真:0595—88297575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http://www.fjssw.cn
施氏源流

施氏的姓氏来源

       (一)以国名为姓。据《姓氏纪略》记载,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,有个诸侯国叫施国(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),春秋时国亡以后,施国的子孙为了不忘先祖,便以国名施为姓,世代相传姓施。不过,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,古籍缺少记载,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,迄今仍无资料可稽。
       (二)出自子姓,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。据《左传》所载,周初,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,分到了"殷民七族":陶氏、施氏、繁(一称邽)氏、锜氏、饥氏、樊氏和终葵氏等。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,其后代相传姓施,称为施氏。

          (三)出自姬姓,得姓始祖:施父。据《通志肥献迓苑以字为氏》和《元和姓纂》等所载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(姬姓,黄帝之后)之子名尾生,字施父,人称施父尾。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,据说他精通音律,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,断言曹伯(曹国国君)将不久于人世。桓公深敬施公之才,委以重用,施父尾生下施伯,后成为春秋名臣。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,以祖名为姓,以与别的家族不同,于是形成施父姓,后省去父字,遂为施姓,世代相传。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。

       另有一说称,施姓源于周朝姬姓,至东周列国鲁惠公第三子恒,贤德而有才华,“门下丁公府椽,流誉他方,四国归仁,遂以‘他方’二字合为‘施’字,食采于鲍,封为施国。恒号施父。” 

        (四)出自方姓,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,避难时改姓施。据《姓氏词典》注云:"系改姓,明代方孝孺被杀后,其同族外逃,惧怕株连改此姓。"施"字拆开为"方人也"。

        (五)出自他族改姓。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,汉姓为施;明、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;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;今京、彝、苗、蒙古、羌、傣、怒、纳西、傈僳等族有此姓。

 

施氏--黄帝的后代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经浙江省缙云县黄帝纪念馆考证,我们施姓是黄帝的子孙,而不是炎帝的后代。从第一代黄帝起,到我们施姓的产生过程如下:
        1。轩辕黄帝→2。元嚣→3。虫乔极→4。帝喾→5。弃→6。※玺→7。叔均→8。不※→9。鞠陶→10。公刘→11。庆节→12。皇仆→13。差弗→14。毁阝俞→15。公非→16。高圉→17。亚圉→18。公叔祖类→19。古公dan父→20。季历→21。文王昌→22。周公旦→23。伯禽→24。炀公熙→25。魏公※→26。献公具27。武公※→28。孝公称→29。惠公弗湟→30。施父→31。施伯。 

施姓发源地--鲁国

         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认的施姓发源地,则是3000年前的鲁国。出自姬姓,得姓始祖:施父。
         施,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。据《姓氏纪略》的记载,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,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,后来他们的国亡,子孙就以国为氏,统统姓了施。不过,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,古籍缺少记载,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,迄今仍无资料可稽。

     再则:根据《姓纂》上面的记载。

   《姓纂》是这样说的:“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,伯孙倾叔生孝叔,惠公五代孙也,因氏焉,汉有博士雠。”由此可见,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,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,是鲁国的大夫,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,干脆以祖名为姓,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。

 

泉州施氏来源


     施姓最早一支出自夏朝,是夏朝诸侯国施氏的后代。在夏朝末年,有施氏曾把自己部族的人妹喜嫁给夏桀,成为地位显赫的部族。夏朝灭亡后,便有人以国名为姓氏,姓施。

  施姓还出自姬姓。武王建立周朝,封其弟姬旦为鲁国公,但姬旦是辅国重臣,须留京都辅佐天子,便由长子伯禽往山东治理鲁国。伯禽八世孙中有个叫鲁惠的,生三子:长隐、次威、三恒。恒任鲁国门丁府,食采于鲍,封施国,号施父,施恒便是施姓得姓之始祖。

  唐初,校尉施光赞随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,是福建施氏见载文字第一人。后军校施文仪随“三王”入闽,择居牙水之右定名钱江(今晋江前港)。

  施炳(字廷耀,号焕章),南宋绍兴年间进士,仕至大理寺评事,后裔称其“评事公”。宋隆兴元年(1163),施炳自河南光州南渡入闽,先居建阳麻沙界首,再徙福清高楼,为施氏入闽始祖。 后次子施英迁居晋江南浔(今龙湖衙口)俗称浔江(后港),后人尊奉宋评事官施炳为浔江始祖。故晋江施氏有钱江、浔江两大派系。

  历代以来,施氏人才辈出,其中以施琅将军在全国影响最大。衙口树德堂厅堂内显赫高悬着钦赐的匾额有:“勋德齐班马范曹”、“忠勇性咸”、“天下第一法官”、“彰信敦礼”、“锦堂萱茂”、“文魁”、“武魁”等。这些都是施氏先贤功勋的历史见证。

(转自《泉州晚报》2009.11.10)
 (   董思萍 吴泽华 整理)


晋江浔海施氏源流

  衙口施氏。位于晋南古镇衙口,背倚万寿宝塔,右挹闽海碧波,左襟灵秀余脉,前布池塘七口,状犹七星拱月。并与鳌城,狮峰隔瀛侧对,互为鼎立。灵秀钟毓,蔚为大观。

  该祠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(1640年),清顺治辛丑年(1661年),沿海迁界因隳,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施琅统一台湾,翌年清廷展界,居民回迁。迨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施琅于故址重建之。迄今历三百余载,保存完好,列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宗祠结构为五开间三进带护厝,前设石庭,后附花园,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,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。规制之宏大,雕琢之精巧,乃泉郡屈指可数。其布局严谨,石庭中各式旗杆参差而立,入门处,辉绿岩镂空雕硕大对狮凛凛生威。大门上首阴刻“施氏大宗祠”五个大字,庄重俊逸。中进大厅,额曰“树德堂”,神龛内奉祀始祖公暨派下显贵者牌位。春蒸冬尝,俎豆承绳。后进乃施琅专祠,塑有施琅巨座金身,奕叶景仰。

  祠内匾额琳琅满目,富具内涵。其中“勋德齐班马范曹”、“忠勇性成”、“勋庸懋著”、“天下第一清官”、“彰信敦礼”、“锦堂萱茂”等额,皆源自康熙皇帝谕嘉或书赐施家之文。楹柱间缀满对联,真草隶篆书法,异彩纷呈。透过联文,可追溯传衍源流,感悟宗法亲情,领略先辈显赫,抒发怀古幽思。庑壁上嵌有施琅、施世纶等所立碑刻数方,记载建祠经由及族规族产,弥足珍贵。

  仰维浔施氏,一世祖讳炳,字庭耀,号焕章,登宋绍兴元年进士,官大理寺评事,于宋孝宗隆兴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,后择居晋江南浔(今衙口)。八百春秋以来,一脉相承孙枝藩衍,才人辈出,簪缨继美,夙为望族。期间派裔又秉承先祖开拓创业精神,自斯而出,足迹;启遍布播宇内。于今人口达数十万众。其堂号则咸称“浔海”或“浔江”,辈字亦沿用康熙皇帝所赐《百世字行歌》:“卿仕际应侯,文章慧业修,至性能纯美,正心得自由,恬淡明素志,宁静似先猷,高风宗古朴,雅化尚温柔,黄中元吉迪,青简大名留,克已存恭敬,定交允嘉谋,恩宽爱式广,善足泽常流,深藏抱伟器,远识抒全筹,河山铭竹帛,冠冕绍箕裘,传芳长衍庆,锡祚历千秋”。其历史文化之积淀,血缘纽带之维系,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为纪念统一台湾勋绩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1985年后宗祠一度辟为施琅纪念馆,其间曾接待海内外参观研究者数百万人次,影响深远,成为一处重要德育基地,亦堪谓一道亮丽风景线。随着施琅纪念馆之易地护建,现施氏大宗祠已恢复原来之陈设与特有之功能。

 

 

 
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施氏委员会监制 Copyright©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:闽ICP备 08004645号 www.fjssw.cn 技术支持 QQ: 241565696